漸減曝氣活性污泥法是為改進傳統法中前部供氧不足及后部供氧過剩問題而提出來的。他的工藝流程與傳統法一樣,只是供氣量沿著池長方向遞減,使供氣量與需氧量基本一致。具體流程是從池首端到末端所安裝的空氣擴散設備逐漸減少。這種供氣形式使通入池內的空氣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漸減曝氣常用的方法就是擴散曝氣法,機械曝氣時也容易實現漸減曝氣。
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是傳統活性污泥法的重要變法,簡單來說就是用氧氣代替空氣的活性污泥法。其目的是通過提高供氧能力,增大混合液污泥濃度,加強代謝過程,提高廢水處理的效能。純氧曝氣能使曝氣池內溶解氧維持在6~10mg/L之間,在這種高濃度的溶解氧狀態下,能產生密實易沉的活性污泥,即使BOD污泥負荷達1kgBOD/SVI值較小,沉淀性能好,易于沉淀濃縮,在曝氣池內,污泥濃度可達5~7g/L,從而增大了容積負荷,縮短了曝氣時間。此外,該法還具有可能縮小二次沉淀池容積、不需濃縮池、剩余污泥量少、剩余污泥濃度高、容易脫水、尾氣排放量少、減少二次污染、占地少等優點。
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又稱完全氧化活性污泥法。蜘蛛眼特點是有機負荷率較低,活性污泥持續處于內源呼吸階段,不但去除了水中的有機物,而且氧化了部分微生物的細胞物質。因此,剩余污泥量極少,無需再進行消化處理。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實際上是污水好氧處理與污泥好氧處理的綜合方法。
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處理出水水質好,穩定性好,對沖擊負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另外,這種方法的停留時間較長,大連污水處理可以實現氨氮的硝化過程,即達到渠道氨氮的目的。該工藝的不足是曝氣時間長,占地面積大,基建費用和運行費用較高。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適用于對處理水質要求較高、不宜建設污泥處理設施的小型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
間歇式活性污泥法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簡稱SBR法。SBR法原本是較早的一種活性污泥法運行方式,但由于管理操作復雜而未被廣泛應用。近些年來,自控技術的迅速發展重新為其注入了生機,使其發展成為簡單可靠,經濟有效和多功能的SBR技術。SBR工藝的核心構筑物是集有機污染物降解為混合液沉淀于一體的反應器—間歇曝氣池。
典型的SBR過程分為進水期、反應期、沉淀期、排水期和閑置五個階段。五個工序在一個設有曝氣和攪拌裝置的活性污泥反應池內依次進行,周而復始,以實現廢水的處理目的。
AB法即吸附生物降解法。A段污泥負荷達2~6kg/(kg ? d),為普通法的10~20倍,污泥平均停留時間短,水力停留時間約為30min。A段的活性污泥全部是繁殖快、世代時間短的細菌,以控制溶解氧含量,使其按好氧或兼性方式運行,所以污泥產率高。B段負荷為0.15~0.3 kg/(kg ? d),污泥平均停留時間為15~20d,水力停留時間為2~3h,溶解氧含量為1~2mg/L。
AB法的基本特點是:微生物群體完全分開為兩段系統,A段負荷高,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經A段后使B段廢水可生化性提高,因而取得更佳、更穩定的效果;廢水連續直接流入A段,帶入了繁殖能力強、抗環境變化的短世代原核微生物,使工藝穩定性提高;A段去除率一般為40%~70%,除磷效果較好,且為B段硝化作用創造了條件。
氧化溝又稱循環曝氣池,屬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法。進入氧化溝的污水和回流污泥混合液在曝氣裝置的推動下,在閉合的環形溝道內循環流動了,混合曝氣,同時,得到稀釋和凈化。與入流污水及回流污泥總量相同的混合液從氧化溝出口流入二沉池,處理水從二沉池出水口排放,底部污泥回流至氧化溝。與普通曝氣池不同的是氧化溝除外部污泥回流之外,還有內回流,回流量為設計進水流量的30~60倍,循環一周的時間為15~40min。因此,氧化溝是一種介于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之間的曝氣池形式,綜合了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的優點,因而抗沖擊負荷能力和降解能力都強。
雷鉑特(遼寧)節能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大連市甘井子區華北路285G
聯系人:高經理
電話:181-0458-5777
170-5896-3555
139-4096-9577
郵箱:18104855777@163.com